文化是一条河。
五千年的浪花翻涌至今,裹挟着先人的智慧,沉淀着民族的魂魄。少年的心,恰似岸边新发的嫩芽,需得浸润在这条河里,才能生出扎向大地的根。
推进国学教育
读。
读竹简上的墨痕,读青铜器的纹路,读诗词里的月光。不必急于求全,不必贪多求快。每个清晨翻开《论语》,字字句句都是活着的文明密码;每个午后默念《楚辞》,平平仄仄里藏着祖先的心跳。文化自信不在云端,在指尖摩挲的书页间,在唇齿留香的诵读里。
教。
要让经典开口说话。把"天行健"化作奔跑的姿态,让"三人行"变成课间的笑语。不必正襟危坐,不必刻意说教。历史课可以走进博物馆触摸青铜的温度,语文课能在古琴声里触摸唐诗的平仄。当《百家姓》化作班级门牌,当《千字文》变成晨跑口令,文化的种子便悄然落地。
悟。
看春华秋实,懂"道法自然";遇朋友争执,思"以和为贵"。考试失利时想起"三军可夺帅",志愿填报时念及"天下兴亡"。文化不是玻璃罩里的展品,是暗夜里引路的星辰,是跌倒时搀扶的手。少年人最珍贵的觉醒,是突然在某个月夜,读懂了"海上生明月"里的家国情怀。
行。
把"仁义礼智信"穿成校服的纽扣,让"温良恭俭让"化作食堂的标语。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不必想着夺冠,社区义务讲解不必追求掌声。文化传承不在镁光灯下,在帮老人推车的瞬间,在捡起地上纸屑的刹那。少年脊梁的挺直,本就是对文化最好的诠释。
信。
当英语试卷上出现"上善若水"的翻译,当编程课作业里藏着"天工开物"的灵感,这便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模样。不必刻意比较中西,不必空谈复兴大业。真正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,是辩论赛上引用《盐铁论》的从容,是看到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时的会心一笑。
守。
守的不是故纸堆,是文明的火种。当同龄人沉迷短视频时,你独坐窗前临摹《兰亭序》;当流行文化喧嚣时,你在古籍馆查找方言典故。这种坚守不是老气横秋,恰是少年最珍贵的叛逆——对快餐文化的温柔抵抗,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望。
传。
用抖音解说《孙子兵法》,在朋友圈分享文物修复日记,给游戏角色设计汉服皮肤。老灵魂遇上新载体,典籍智慧碰撞数字时代,激荡出的不是违和感,而是文明迭代的新声。少年人的文化自信,本该这般鲜活灵动,带着Wi-Fi信号的热度。
这条河还要流淌五千年。
当少年的掌心长出老茧,当青丝染上白霜,那些诵读过的诗句会化作眼底的光,临摹过的碑帖会变成掌心的纹。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口号,是祖先把火种递到我们手里时,那簇永远吹不灭的温热。
此刻春深,且让少年们慢慢走。走过诗经的阡陌,穿过楚辞的密林,在唐诗的山巅歇脚,于宋词的渡口回望。终有一天他们会懂得:所谓文化自信,不过是认清了生命的来处,便再也不惧未来的远方。